• +86(597) 6816178

  • 08:00 - 18:00

时间:2024-12-23 05:46:20

必一体育: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来源:必一体育下载 作者:必一体育app

  1973年出生,中国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铝合金分厂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张雪松是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多年来,技校毕业、钳工出身的他,积极学习数控维修、数控加工、可编程、三维制图等技术,现已成长为中国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高铁列车制造现场的复合型技术专家。

  身为高端装备制造设备的“医生”,张雪松完成技术革新109项,制作工装卡具66套,撰写工艺文件和操作指导书72项,改进进口工装设备技术缺陷2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

  张雪松还获得过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是党的和党的十九大代表。

  1989年,张雪松初中毕业后进入唐山机车车辆厂技工学校,学习钳工专业。1992年,他进入百年老厂唐山机车车辆厂工作,成为一名铁路技术工人。

  “没想到一进门,我妈见我这身打扮有点不高兴,问我下班了咋不换件衣服。当时正好有个亲戚来家里串门,我妈觉得我这身‘干活儿’的行头不体面。”张雪松说。

  事后,当时19岁的张雪松对母亲说:“谁说‘工’字不出头?我把‘工’字变成‘干’字,不就出头了嘛!”

  此后多年,张雪松先后从事过机械钳工、工具钳工、车辆钳工等岗位工作。他踏实、刻苦,在工作中敬业、专注,努力把手中的事情干到极致,先后在省、市各类比赛上夺得4个“钳工状元”。

  张雪松早早认识到,新一代技术工人,不能只在某一方面拥有出众的能力,而要有多个专业的技术储备,成为复合型人才。

  他开始自学铆工、焊工、电气、机械、计算机等业务知识,他爱人是电工,他就向她请教,跟着书本学画电路图。他还进修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大专课程,学习了维修电工、PLC编程、CAD设计知识。人到中年的张雪松回首当年的学习时光时,依然感叹不已。

  2004年,中车唐山公司迎来高铁发展的新机遇。“是中国高铁的发展成就了我。”张雪松坦率地说。通过考试、应聘,张雪松从钳工转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专门负责大型进口设备的维修保养。

  常常以“制造中心”命名的大型进口数控设备,是制造现场现实版的“机器人”。张雪松是技术层面“机器人”的最高管理者。

  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的每一道关键工序都要由大型数控设备来完成。为此,中车唐山公司先后引进了价值3亿多元的几十台尖端数控设备。从安装到调试都是高科技,当时厂里几乎无人敢碰,都是由外国人主导。

  张雪松买来专业书籍,一本一本地“啃”。白天工作忙,他就晚上学,写下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

  价值2000多万元的加工中心由德国技术人员负责现场安装,张雪松带领工友配合安装。完成德国技术人员分配工作的同时,张雪松每天观察记录德国技术人员的操作。在拼接机床主床身时,张雪松发现地基打孔位置与机床安装位置不符,马上通过翻译指出问题,而德方技术人员凭经验认为安装没有问题,结果在安装时出现返工。这件小事过后,德国技术人员主动邀请他参与机床的安装调试。在60米导轨安装过程中,张雪松认真分析图纸,发现其中一处缺少地脚配件,避免了又一次返工。

  2008年9月,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开始在中车唐山公司大批量生产。一次,用于铝合金车体大部件加工的8把专用机夹铣刀先后损坏,从国外采购来不及,外包修理没人能承接,动车组生产面临停工局面。张雪松连续钻研两个通宵,将价值5万多元的刀具全部修复,车体生产恢复正常。

  张雪松先后排除各类复杂的数控加工设备疑难故障20余次,解决了许多外国专家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其中2项工装研制项目还申报了国家专利。

  张雪松说:“高铁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全新体验,我们也需要更多更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付出体力劳动,而是要勇于站在新技术的前沿,敢于向世界先进技术发起挑战。”

  对张雪松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的技术追求,也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

  高速动车组有9大核心技术,铝合金车体制造是其中1个难题,难就难在铝合金型材的焊接技术上。2005年5月,张雪松受命带领从各单位精心挑选的16名精兵强将组成铆钳班,负责研究磁悬浮列车和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技术,并在一个月内造出试验车体。

  起初,由于没有铝合金车体焊接技术经验,焊接工人们明显感到原来的焊枪不那么“听话”、工件也不听使唤了,铝合金型材焊接后出现了变形、开裂等缺陷。

  张雪松带领全班员工反复摸索铝合金车体侧墙、端墙、车顶组装调修的组焊工艺,进行分步试验调整,从一个小小的截面开始,2米、5米、10米,再到整车的组焊拼接。

  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验后,他们记录积累了“变形量”“焊后调修”和“调修加热温度控制”等8种翔实数据,总结出“调整装配法”和“夹具压紧点多点支撑”的系列铝合金型材组合焊接工艺方法,保证了动车组车体的各项尺寸精度,很好地解决了焊接变形问题。这一系列技术攻关,为高速动车组批量生产找到了科学工艺技术方法。一个月后,首辆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顺利试制成功。

  2008年4月11日,中车唐山公司第一台国产和谐号动车组成功下线多年的技术路程,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移动装备的国家之一。

  那天,张雪松和他的工友们站在电视机前,看着经过自己打磨制造的动车飞驰在祖国大地上,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

  如今,中车唐山公司已经累计生产和谐号、复兴号等各种型号的高速动车组700多列,总计5000多辆。从当初试制的第一辆铝合金车体开始,张雪松所在的铝合金厂就做到了动车组车体制造质量“零缺陷”,为搭建中国中车谱系化、标准化动车组产品技术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每当有新车型试制时,他的“金蓝领”工作室每名成员都会负责一个关键部位,并根据生产实际,向设计部门反馈改进优化意见。

  今年是张雪松进入中车唐山公司的第28个年头。当年技校毕业的毛头小伙,已在时光的砥砺中成长为机械钳工和数控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中国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享誉全国的“金蓝领”工人。最让张雪松感到自豪的是,2012年中车唐山公司为德国西门子公司批量制造了高速列车铝合金车体大部件,实现了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产品从引进到出口的华丽转身。

  自2006年中车唐山公司铝合金厂开始生产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以来,数控焊接和手工焊接后形成的焊缝一直需要打磨工手工打磨。2017年,中车唐山公司提出智能制造方案,在张雪松领衔的“金蓝领”工作室努力下,机器人打磨开始替代手工打磨。

  “现在我们技术攻关基本上都依靠机器人,这也是今后高速动车组生产全面实现‘智能制造’的突破点。”张雪松说,“经过两年的摸索、全面推广用机器人代替手工打磨车体,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车体制造生产线已经投入使用。”

  张雪松深知个人力量的有限,只有更多的员工掌握新技术,才能使企业跟上技术发展步伐。在工作室里,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企业好比一列高速动车组,只有所有车厢的动力同时启动,整趟列车才能跑出高速度。”因此,张雪松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带动和培养大家共同提高,成了公司最早的“金牌工序”。

  这些年,张雪松在实践中研究出不少“绝活儿”,他都一一记录在本子上,积累了十多万字的工作日志。他毫无保留地把工作日志借给工友们看,还经常组织召开班组攻关讨论会、绝招演示会,通过“教学练比”等现场技能切磋活动,促使员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制造高速动车组是数万名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只不过我站在荣誉前,他们站在荣誉后,我觉得他们应该获得更多掌声。”张雪松说得很实在。

  如今,张雪松正忙着带领团队研究和推广铝合金车体“智能制造”新模式,让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车体制造技术再进一步深入到所有工序。

  张雪松带领工作室成员每年至少培养3名以上技术尖子,每年完成技术创新100余项,完成培训500多人次。在实践中创造的不少“独家秘籍”,他都一一记录下来,陆续分享给工友们。

  张雪松在担任铆钳班班长时,铆钳班的16名员工已全部成长为各关键工序独当一面的人才。其中有4名员工被任命为工段长,9人到其他班组担任了班长,2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以张雪松名字命名的“张雪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全国劳模创新示范工作室”。

  作为“高铁工匠”的代表,面对未来,张雪松说:“我们要掌握更多新技术、新本领,制造出速度更快、质量更好、乘坐更舒适、更加经济安全的高速动车组,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用中国高铁连接世界、造福人类!”

  中国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一直都是唐山重要的国有大型企业,也是中国高铁列车的主要制造基地之一。张雪松从1992年起一直在这里工作。他满怀梦想、刻苦钻研,勇攀新技术高峰,逐步成长为大型数控设备维修技术专家。

  进入新时代,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优秀的产业工人全力跟进前沿技术,在工作实践中展现出了超强的个人能力。张雪松就是这一群体的突出代表,他们正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为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版权所有: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京ICP备15003716号-2严禁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发布上网

  技术支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0号邮 编: 10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