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597) 6816178

  • 08:00 - 18:00

时间:2024-12-23 05:41:38

必一体育:大木匠师王老汉

来源:必一体育下载 作者:必一体育app

  当我们徜徉在闽南大地,不经意间,在繁华闹区见到古刹名寺或散落于胡同老巷的古大厝,一种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和融合,交相辉映,总会引起无限遐思;若你再有闲暇走进乡间田野,看村庄老屋,听蛙叫蝉鸣,还有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更有一番惬意流淌心田。

  这些历史村落、古建筑群,虽然历经千年风化,外表斑驳脱落,但是,依然透析着昔日的辉煌,成为播种在闽南的红砖文化。

  王老汉出生于1947年,为闽南著名大木作师傅。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在素称“中国建筑之乡”的惠安,汇集了闽南建筑的“三大功夫”,即石雕、泥瓦作和木作(尤其是大木作),此三大技艺又以执撑“篙尺”的大木作匠师为主导,是营造建筑的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王老汉就出生在名闻遐迩的大木作“功夫”村--惠安县崇武镇溪底村。

  王老汉的父亲是一个小木匠,旧社会民不聊生,依靠其父亲微薄的收入,根本顾不上一家人的生活支出。于是,在王老汉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发奋图强的决心。他16岁起开始跟随父亲、叔叔学习木工技术;成年之后,更是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到工厂当工人,到永安支前造桥;26岁,正是青春嘉年华,他又来到漳州某部队建造营房,他以其一技之长,为军队国防建设一干就是16年。

  在火热的年代,王老汉练就了一身真功夫,并在日后溪底派名师的指点下,学习制图技巧。他精通结构原理,承袭并擅长“蜘蛛结网”及栋梁结构技术,由他设计与施工的工程,外形美观、闽南味浓,对于建筑的张力、承重力计算精准。他,终于成为闽南古建筑执撑“篙尺”的大木作匠师,成为溪底派匠帮传人。

  据不完全记录,王老汉从业至今设计与施工的工程达200多座,其中,重要的案例有参与泉州承天寺、泉州开元寺的修建,及新建惠安科山寺、高雄悯憨寺、台北士林慈諴宫后殿、马来西亚镇南关帝庙、同安梅山寺等。

  2006年他参与设计与施工的同安梅山寺大雄宝殿,该殿为当年全国独无仅有的歇山三重檐、歇山顶、四抱厦古建筑样式。这种建筑样式转角多,难度很大,大殿按照古建筑材料的要求,全部采用了杉木,密度大、弹性高,防震效果好,再加上木头产自本地,非常适合本地潮湿的气候环境,工艺之繁复为全国之最;该大殿地面面积900平方米,投影面积1200平方米,从破土动工到主体建筑完工耗时5年;大殿骨架为唐宋风格结合明清闽南地区建筑特点而成,同时严格遵循古法,整个大殿没有使用一根铁钉。

  王老汉凭借其高深的造诣,精湛的技艺,赢得业界赞扬。他成功的工程案例被编入文建会出版的《中华传统建筑》文集。

  我与王老汉相识始于惠安县闽南古建筑研究院成立之际,他天庭饱满,眼神柔和,高高的身材,在一件灰色汉服的衬托下,俨然一位掌门师傅。在研究院成立大会上他被聘为名誉院长,并被华侨大学建筑学院聘为兼职教授。2018年12月,应华大建筑学院邀请,王老汉荣登该校“建筑讲坛”。这一次,我专程陪同他前往华大厦门校区,华大建筑学院以学术报告规格出海报,欢迎王师傅的到来;参会人员都是该院教师与研究生。他主讲了闽南古建施工核心技术“闽台溪底派大木作篙尺技艺”专题,让在座师生受益匪浅。

  中华建筑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一项重要的非遗文化项目。但是,自从现代建筑兴起,加上历史的原因,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出现后继乏人态势,当他知道这种现状时,心急如焚。从此,在非遗文化传承的路上他热情呼吁,几年来,他先后应邀:

  到黎明职业大学讲坛与师生分享“闽南传统建筑营建技艺传承与创新论坛”,并在该校挂牌大师工作室:

  康德说:“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一个老匠人,一生只做一件事,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啊,这不就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吗?

  王老汉已是古稀之年,看着他在非遗传承路上的不懈努力,有一次,我试着问他:王师傅,您是中员吗?他笑着回答我:我虽然不是党员,但是,我们这些老匠人,生在解放前,父辈们一生劳累,依然饥不果腹;解放后,我们能活下来,还能上学读书,学一门手艺,获得温饱,没有新中国哪有我们今天的生活啊。

  这个王老汉,名叫王世猛。如今王世猛师傅已是国家级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泉州市高层次人才第二层,享受政府津贴。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们有理由相信,王世猛师傅与他的闽南古建筑营造技艺,历经薪火相传,必将发扬光大,并且照耀着为弘扬闽南红砖建筑文化而奋斗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