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安6月24日电 (记者 梅镱泷)在陕西咸阳两寺渡东村有一位82岁的老人冯强仁,他用制作“微型农具”的特殊方式记录下了农耕文化。“农耕,是祖祖辈辈的记忆,我想把这份记忆保留下来。”24日冯强仁向中新网记者表示。
冯强仁年轻时是一位木匠,通过做木匠活维持了一家人的生计。如今步入晚年的他,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观察。冯强仁发现,机械化的农业正在取代传统农耕方式,曾经生活中的农具也越发的少见,于是他便想到了利用自己木匠技艺,去留住正在消失的传统农耕记忆。
把农具用木头制作出来,正好发挥了冯强仁的专长。制作之前,冯强仁会将每件农具画在图纸上,然后进行选材。冯强仁介绍,不同的农具运用的木材是不一样的,主要包括有槐木、松木和花榈木等。最后再按照图纸样式等比例缩小,进行加工。
“你比方做这个铡子或土车,就要先选木料,选好木料后,再进行绘图,按照图纸比例在进行下料制作,经过打磨、加工等技艺后才能完成一件‘微型农具’的创作。”冯强仁说,通常制作一件“微型农具”最短需要一天时间,最长需要五到六天时间。
为了更好的展示“微型农具”,冯强仁将家中两间房子改造成了“农耕文化展览室”,里面陈列着60余件各类“微型农具”。记者在现场看到,农用大车、纺线车、风箱、木犁等农具一应俱全。这些“农具”不仅外形逼真,还能进行操作“使用”,可谓是“惟妙惟肖”。
现在制作“微型农具”已经成为冯强仁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对“微型农具”的痴迷,也感染了身边的家人。他的儿子冯亚庆平时除了经营水果生意外,闲时都会在各处“淘宝”,收集各类农耕用具。
冯亚庆表示,为了弘扬农耕文化,平时收藏了许多现实版的农耕用具,同时为了继承父亲这门手艺,也在不断地跟父亲学习制作“微型农具”的技艺。他认为,制作“微型农具”就是为了让下一代人,能够了解过去的历史。
冯强仁用技艺留住了农耕文化,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农具的“大门”。冯强仁表示,会继续制作更多的农具,深挖农耕文化,把中国传统农耕记忆传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