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卢萨卡12月7日电(记者黄亚男王永康)在赞比亚7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中资农场,国营的有12家,农场不计其数。赞比亚过去经济结构单一,以铜矿的开采、加工和出口为主。随着现政府提倡经济多样化,发展农业成了当务之急。
记者日前走访了赞比亚的4家中资农场,感触颇深。农业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行业,但这些不远万里,到赞比亚进行农业投资的中国人,却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将荒山野岭开辟成肥田沃土。
在赞比亚众多的中资农场中,王池农场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农场出产的鸡蛋占首都卢萨卡鸡蛋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
王池农场也叫中垦农场,占地3000公顷,由中国农垦总公司于1993年投资22万美元购买的。该农场位于卢萨卡东北50公里的山坳里。记者驱车赶到时,场长王池有事不在,他的夫人李莉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李莉向我们介绍说,当初创办农场时,这里除了一座房子,全都是荒地,没有水、电。经过艰苦的努力,他们目前已开垦出500公顷的土地,打了水井,铺设了电线,修建了现代化的养鸡场,还进口了不少农耕设备。农场目前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养有100多头奶牛、800多头肉牛、9万只蛋鸡、4万只肉鸡以及700多头猪。每天销售鸡蛋1600盘(每盘30个鸡蛋),牛奶1200升。每周销售肉鸡4000只。此外,农场还种植了少量玉米,为牲畜提供饲料,以节省成本。赞比亚的失业率高达80%,稳定的工作是许多赞比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中国农场为不少赞比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王池农场目前雇佣有200多名当地工人,其中包括长期正式工90人,临时工110多人。长期工待遇较高,好的技术工种每月工资为100万克瓦查(相当于200美元),最少也可拿到25万克瓦查(相当于50美元)。而赞比亚一般小工的月收入只有20美元左右。此外,长期工还可享受各种福利待遇,如养老保险等。一年还有一个月的带薪休假。另外,农场负责为每名职工提供免费住房和水电。
中赞友谊农场位于卢萨卡以西20公里。今年2月,中国政协主席访问赞比亚时,专程到该农场参观。李主席指出:“一定要发挥友谊农场的示范作用,进一步促进中赞两国间的友好合作。”
中赞友谊农场是由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和江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于1990年11月共同投资31.75万美元创建的国有海外中资企业。农场总面积667公顷,以种植业为主,雨季种玉米和黄豆,旱季种小麦,还养了一些奶牛和猪。目前试种的蔬菜品种包括圆白菜和土豆。
董发福场长介绍说,农场现有中方工作人员和家属共8名,雇请当地固定工、临时工、季节工共165人。农场一贯遵守赞比亚的法律,按时发放工资、劳保用品、养老金、保险费、工会会费、休假工资等,并为工人提供住房、水电。每逢赞比亚国庆、圣诞节等节日,农场还向职工赠送鲜肉和饮料,并还发放年终奖金。
董场长说,在中方管理人员和赞方工人的共同努力下,农场取得了较好效益。赞比亚农业部、中央统计局每年都对农场的作物布局、粮豆总产、水肥运筹、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并推荐成功的经验。
董场长认为,在赞比亚搞种植业有利可图。从南非等国家进口粮食,运费为每吨40至60美元,而在当地生产粮食,运输费用只有每吨4至10美元。因此,在赞比亚搞农业开发的投入产出比约为20%到30%,比一些发达国家要高得多。
2002年,中赞友谊农场实现利润40万美元。今年,该农场玉米喜获丰收,并实现小麦年产2000吨。董场长表示,他们将尽一切力量把农场办好,为赞比亚增加财富,为中国争光。
50多岁的老胡在距卢萨卡以东20公里处经营着一片农场。他原是河南省商丘市人民医院的厨师,1984年随第4批河南医疗队来到赞比亚。1990年,老胡又加入第7批医疗队,再次来到赞比亚。
医疗队队长打算成立一个医疗服务中心,就让老胡留下来。队长回国申请专项资金,但最终没有批准。于是,队长为老胡借了2000美元,让他帮助一个卖肉的南斯拉夫人工作。当时正值圣诞节,肉的销量旺盛。南斯拉夫人让老胡交了2000美元押金,将店盘给了老胡,并告诉他卖肉赚的钱都已存入银行。但等老胡去取钱时,才知道受了骗,自己所有的血汗钱都有去无回。老胡咬紧牙关,盖养猪场、养鸡场,挣了5万美元,用这笔钱投资一个黑人农场。苦干了1年,不仅钱没挣到,黑人连老胡的5万美元也不还了。
两次被骗后,老胡又从中国国内贷了一笔款,1997年买下占地30亩的老农场,目前由儿子小胡经营,两年前又买下自己经营的这片新农场。新农场有120亩地,实行多种经营。老胡和老伴带领记者首先参观木材加工厂。老胡介绍说,他们从卢萨卡附近的茫古地区购买圆木,一棵圆木从砍伐到运至农场成本20多美元,两棵大树可加工出1立方米的板材。农场的月加工能力约60至80立方米,每立方米获利300美元,主要向南非出口,生意相当红火。
农场现在养着200多头猪、1.5万只肉鸡。此外,还种植了不少蔬菜,除在集市上销售外,还卖给当地一些超市和中国餐馆,收入相当可观。
李果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作为药剂师的她2000年到赞比亚创办蘑菇农场,如今已成为赞比亚最大的蘑菇种植商,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谓一言难尽。
李果决定到赞比亚种植蘑菇后,先在国内向蘑菇种植专业户请教,随后又在赞比亚参加了相关的培训班,对照着书本逐步研究。她最初从赞比亚大学购买蘑菇菌种,但发现品种活力不强,于是决定自己培育菌种。经过不断地摸索,无数次地失败,李果终于培育出自己的优良菌种。种植蘑菇要求很严,所有操作都要在无菌情况下进行。如果试管里跑进一个细菌,所有努力都将前功尽弃。经过两三年的前期努力,今年4月,李果蘑菇农场终于卖出了第一批蘑菇,虽然当时的产量仅有几公斤,但却预示着成功的开始。
有了产品就要找市场,李果说,当初每天几公斤的蘑菇都不能全部卖掉,随着营销工作的逐步开展,现在每天出产100公斤蘑菇仍然供不应求,关键在于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誉。
李果创办蘑菇农场可谓费尽苦心。为节省成本,她自己设计、修建了半地下式的蘑菇房,使用的都是她自己发明的土砖。赞比亚属热带草原气候,气温较高,而蘑菇成活的最佳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土砖隔热效果显著,可使室温降低5摄氏度。
李果说,目前赞比亚每周从南非进口蘑菇1000至2000公斤,因此,在赞比亚种植蘑菇前景广阔。她表示,自己的目标是扩大经营规模,并向海外拓展业务。李果坚信,在艰苦的创业之路上,只要选准目标,不懈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完)(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