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597) 6816178

  • 08:00 - 18:00

必一体育:万载的宜春第一机械厂(9446)原始森林中造高射机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我国周边局势十分复杂,北部面对苏联的威胁,东南方向面对美国的军事威胁,苏联陈兵百万于边境地区,美国在1964年8月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1964年毛主席做出了三线建设的伟大决策,进入全面的备战状态,一场历时17年之久的三线建设就此拉开了序幕。

  三线是根据我国的地理环境划分成一线、二线、三线,一线为边疆和沿海,三线为川、滇、黔、陕、甘、宁、青、豫西、湘西、晋西、鄂西、粤北等十三个省市和地区,二线日,毛主席提出:“要准备打仗”,我国进入全面的备战状态。当时我国的核心工厂基地都集中在一、二线地区,如果发生战争,工业将面临沉重打击。为此三线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将前线的战略工厂整体搬迁或一分为二搬迁到三线地区,将三线地区打造成为我国的备份工业基地和战略大后方,为长期战争,打大仗做准备。

  江西省地处我国中南,1965年为了响应中央“省自为战”的指示精神,成立江西省国防工业办公室,江西的小三线建设由此展开。宜春地处赣西北山区向赣抚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占总面积35.46%,丘陵占39.05%,平原占25.49%,河流、丘陵相错,地势波状起伏。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宜春成为江西小三线的重点建设区域。宜春当时布局有先锋机械厂、长林机械厂、长虹机械厂、长青机械厂、光明机械厂等,主要生产、高射机枪、迫击炮,以及配套的弹药。另外还生产手榴弹、等。

  1964年五机部决定在江西建立高射机枪军工厂,设计每年生产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500挺,56式14.5四联高射机枪(产品代号460)100挺。包建单位为上海大隆机器厂、彭浦机器厂、新建机器厂,其中将上海彭浦机器厂的整条高射机枪生产线整体搬迁到江西。经过多地的选址,最终在罗瑞卿将军视察后,确定厂址在宜春市万载县九龙垦殖场的九龙山脚下。

  1965年3月,宜春第一机械厂正式破土动工,军工代号9446厂,通讯地址为宜春812号信箱。九龙距离万载县40公里,距离宜春80多公里,厂区建在一条呈南北走向的山谷之中,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绵延数公里。根据江西省基本建设第一指挥部的要求,宜春第一机械厂本着“工农结合、厂社互助、以厂带社、共同跃进”的建设方针,建设初期,九龙垦殖场、藏溪大队组织了大量的民兵、社员参与建设。

  宜春第一机械厂四面环山,进出只有一条泥泞的土路,所有的建设、生活物资全部依靠这条土路运进来,如果遇到连雨天气,生产生活物资很难运到建设现场,运输车辆经常困在半道,职工们还要冒着雨进行救援,有时候还要依靠人工将水泥、沙子、吊装设备运到工地,他们住在帐篷、席棚子中,九龙山区的蚊虫特别多,每天除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以外,还要面临蚊虫的叮咬。宜春第一机械厂的厂房有开间特别大的,这类建筑的屋顶都是混凝土浇筑的,混凝土用量非常大,搅拌好的混凝土用桶吊装到屋顶进行浇筑,职工们非常艰辛,但没有人有怨言,一心想尽快完成建设,给祖国和人民一个交代,让毛主席能够睡个安稳觉。

  1969年3月,中苏爆发珍宝岛边境冲突,我国的三线月,宜春第一机械厂在全体建设者共同的努力下基本建成,热处理车间、锻造车间、工具车间、总装车间在深山中拔地而起,来自上海的支援职工也陆续来到宜春第一机械厂,随即进行试生产。宜春第一机械厂同时上线毫米四联高射机枪。

  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全枪长2328毫米,全重93千克,采用12.7×108毫米枪弹,每分钟射速600发左右,高射状态有效射程1600米,平射的有效射程1500米,这款枪是宜春第一机械厂的主力产品。

  56式14.5毫米四联高射机枪是根据苏联ZPU-4高射机枪研发生产的,枪身长2002毫米,安装在拖拽式底盘上,或者安装在汽车底盘上,射速4×600发/分,可以高射也可以平射,高射状态下有效射程2000米,平射状态下对1000米以内的轻型装甲目标、舰艇、碉堡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在援越抗美期间以及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战场上有“铁扫帚”的美誉。

  宜春第一机械厂驻有军代表,每当一个批次产品下线后都将在靶场进行试射,试射合格后才能出厂,很多职工家的孩子经常到靶场捡弹壳。随着生产逐步走向正轨,生活区的建设也慢慢的完善,通往厂里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露天影院变成了可以容纳千人的职工俱乐部,同时还建成了职工家属楼、职工医院、子弟学校、技工学校、职工食堂,另外还设有商店、澡堂等。由于厂里大多是上海职工,所以上海线年以后进厂的宜春本地学徒工的子女由于每天和上海职工家的孩子一起上学、一起在厂区附近的小溪摸鱼,他们都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厂里为了丰富职工以及附近村民的业余生活,成立文艺宣传小分队,在各个村落之间巡回演出。

  宜春第一机械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实行军事化管理,车间主任成为连长,工段长为排长,组长为班长,每天厂区广播响起,职工们骑着自行车上班,军号声是多少人至今难以忘怀的时代声音。第一机械厂生产的56式14.5毫米高射机枪质量非常突出,曾经创造出连续8000发无故障的成绩,当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的称号。

  1979年1月,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国际格局发生新的改变,我国也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1980年三线建设结束,军工企业的订单急剧下降,所以纷纷转为民品的开发。宜春第一机械厂利用自身的军工优势,开始研发和生产石油钻井、矿山开采、地质钻探用的钻头,产品因质量好,迅速在市场站稳了脚。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大山深处的厂区已经满足不了发展需求,为此在1985年,经过五年的准备,整体搬迁到宜春市袁州区珠泉街道。2003年政策性破产,2006年9月26日重组改制成立江西飞龙钻头制造有限公司,一路高歌猛进,发展至今。

  宜春第一机械厂诞生于三线建设时期,成长在改革开放,每个阶段都的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在整个军工生产的10年中,共生产高射机枪1.5万挺,在万载期间,与当地的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还为附近的村子通上了电,带去了光明,同时修通了通往外界的水泥路,让村民们出行更加便捷。工厂搬迁到宜春后,部分厂房被利用,大多则被荒废,如今的厂区杂草重生,门窗早已不见踪影,很多屋顶坍塌,只剩下十几户老职工坚守在这里,虽然没有往日的繁忙与喧嚣,但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物依然能够散发出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三线精神所放射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