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邵武杜氏木业集团,有这么一位能工巧匠,从普通的木匠学徒做起,凭借自身精湛的木工技艺和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超越自我,历经风雨锤炼,逐步成长为集团高级管理人员,还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
杨龙平是四川省长宁县人,15岁跟随父亲学做木工。他只上过初中,因受做木匠的父亲影响,从小就爱做玩具,对这一行有悟性。入行后,他肯钻研,善琢磨,勤练习,没几年就练就了木工行当的“十八般技艺”。
2003年,不满20岁的杨龙平来到邵武杜氏木业旗下的锦阳木业公司工作,由于技艺精湛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他,半年后就成为技术骨干。他吃苦耐劳、待人真诚、手脚勤快,一手精细的木匠活又丝毫不含糊,很快就和大伙打成一片。在这近千人的企业里备受尊重,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杨师傅”。
“杨师傅”可不是浪得虚名。生产现场就是展现自我的舞台,锻炼自我的战场,完善自我的平台。进杜氏公司十多年来,杨龙平个人就有30多项技术革新项目,共创造价值近千万元。他把这些技术革新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尽心尽责“传帮带”,培养出多名技术骨干。2008年的一项技术创新,使企业的原材料利用率提高了10%,大部分生产流程的单位劳动时间比2007年减少了30个小时。
2009年,随着宠物产品订单的大量涌入,传统的手工贴油毛毡工艺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原来手工贴油毛毡需要6个人来操作,一人烧皮,一人刷万能胶,一人烤皮,一人贴,一人用火烤,烤完后还要有一个人压板,才算结束一个贴油毛毡流程,一天下来只能完成500多张,远远不能适应订单生产需求。必须改变工艺生产模式,杨龙平组织一线员工、技术人员经过多次测试,终于想出用火烧的方式来改变原有的贴油毛毡工艺。改变后的贴毛毡工艺,只需要3个人就能完成,一天可以完成1000多片。改进后的工艺不仅加快了进度,一年还可节约成本30多万元。
2012年,杨龙平发现宠物产品62404保温兔笼的侧片和抽屉的结构过于复杂,加工工序多,用料杂,他感觉应该有很大的改良空间。通过多次研究,反复测试,一个全新的方案在他的脑中形成。他把自己的方案演示给大家看,得到一致认可。这款全新的62404保温兔笼,结构简单,用料合理,质量过硬,降低了生产成本,单这一款产品,一年就为公司节约40多万元。
杨龙平的骨子里有一股四川人的韧劲和血性,敢于打硬仗,敢啃“硬骨头”。自从工作那天起,他就暗下决心,“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2013年,公司接到一款圆木摇椅样品,加工圆木产品对公司来说,还是第一次。圆木生产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当时没有生产圆木产品的设备,其他技术人员都说太难不能做。
有难度就有挑战,有挑战才能证明自我。杨龙平决定自己想办法。公司原来的用料都是方形木材结构,于是他拿着方木到外单位寻找代加工,经过多方打听,几天后终于找到一家车圆木棒的手工作坊,杨龙平请他们帮忙,把方木车成圆木后拿回工厂生产,就这样一款圆木摇椅样品在他的手中完美展现,客人看到后表示满意。
2017年,园艺产品订单量骤然加大,公司面板加工工艺产能低下,已无法满足批量生产的需求。为解决生产瓶颈,杨龙平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试验,除了吃饭、睡觉,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厂里,有时为了攻克技术难关甚至带病工作,就这样一台全新的一次能生产8片面板的四面刨新设备图样在他手中出炉了。公司与邵武振达机械设备公司合作,设备很快投放生产。
2005年,公司提任杨龙平为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让他负责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2012年,他被公司提拔为厂长;2013年,他获得“涂装高级技师”称号,有了更加广阔的施展才能的舞台。
“一个人走,也许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可以走得更远。”杨龙平深谙此理,“一个人技能再高,毕竟力量有限,把经验总结出来,传授出去,大家集思广益,一起提高,事业发展才能更快。”
当师傅,杨龙平手把手教,绝不藏着掖着,和员工一起打拼,精益求精;管理上,他言传身教,带好队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研发团队目前已拥有100多项技术革新。
2015年8月,公司承接了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工程的整体装修业务。装修项目布局包含各种梁、立柱、墙板、窗台等,要求全实木板式化、不用一颗螺丝钉,这一精装修工艺技术要求非常高,这无疑是一项全新的挑战。杨龙平带领员工攻坚克难,从人员的综合利用到设备的自主研发,从生产流程的重新布局到攻克技术难关,终于确立了一套能满足国内家装产品工艺技术的生产线,完成苏世民学院的装修工程。
工作10多年来,杨龙平先后被评为“邵武市十佳务工人员”“福建省优秀进城务工人员”。2008年11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全国1000名优秀农民工代表受到表彰,杨龙平是其中一位农民工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