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仁,1946年出生,登仕堡子镇西登仕堡子村人,一生曾教了十几个徒弟,是木匠行业的元老,为木匠手艺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他的这些徒弟现在也都从事房屋装修等行业。
王保仁的木匠手艺是祖传的,他的父亲、爷爷都是木匠。他16岁开始和父亲、爷爷学木匠手艺。当时的木匠很辛苦,所有的活都是用人工。虽然是和父亲、爷爷学木匠,但也得从最基础的学起。最先学拉锯,要将一搂粗的圆木锯成薄厚均匀的木板,这是最累的活,由父亲带着他拉锯,父亲是掌舵的,他要保持锯缝不偏不斜,出大力气的是他,一天下来腰酸腿疼胳膊疼,晚上躺在铺上,浑身像散了架似的难受,但性格倔强的他不声不响坚持了下来,很快掌握了拉锯的技巧。继而他学斧子、刨子、凿子等工具的用法,如何根据木头的纹理进行锯、斫、刨、凿。刚开始,他只能做锯木头、刨板、凿榫眼等活,半年后便开始制作凳子等小件物品。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三年后就能单独制作门窗、立柜、桌子等家具。
当时的家具样式较少,装饰也很少,为了让家具更具美感,他就开始自学雕刻。雕刻是一门艺术,很不好学,要具有相当的美术功底,他根本就没有基础,就购买书籍自学。那时,他白天和父亲、爷爷干木匠活,晚上就自学雕刻。不到一年时间,他就能雕刻出精美的家具装饰,增加了家具的美感。
那时制作的家具不像现在大量使用钉子、木螺丝等东西,都是用榫卯结构,比收复杂,但制作出来的家具很结实耐用,再加上他的雕刻,使他制作的家俱美观结实,深受大家欢迎,供不应求。 王保仁说,他那时才理解为什么公卖盐的喝淡汤、织席的睡光炕”他虽然是木匠,但家里却基本没有什么象样的家具,连为自已结婚准备的家具都被人“抢”了。
随着改革开放,农民的生活条件不断好转,家具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他就在1984年成立了木匠铺,主要业务是春夏季帮农户盖房子,秋冬季制作家具。在此期间,他为了传承木匠这门手艺,收了十多个徒弟,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也跟着学。他对徒弟要求十分严格,凡是看到不合格的地方就要求他们重做,即使一件家具做完,发现不合格的地方也要拆掉重做,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徒弟们很快成长起来,陆续出徒。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具都开始工厂化生产,大量使用机械,甚至可以自动化生产,价格十分便宜,而且美观。农村盖房子也不使用木料,像王保仁这样的传统木匠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他已十多年没有做过木匠活了,他的那些徒弟现在也不是传统的木匠了,他的这些徒弟和他的两个儿子现在都从事铝塑门窗制作、室内装修等行业。老人叹息道,现在的装修工已经不能算是木匠了,他们虽然能把一套住宅装修的得富丽堂皇,但他们中有的人可能连一张小凳子都做不好,木匠这门手艺就要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