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2 11:59:36
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的“艰苦创业,光辉历程”展厅中,一部钻机的绞车陈列在最显眼的位置。当年1205钻井队使用的是贝乌—40型钻机,总重量为60吨左右,其中这部绞车重达5.1吨。它是铁人王进喜当年在大庆打第一口井——萨55井时,率领石油大会战职工用人拉肩扛的办法安装的钻井设备之一。它通体的斑驳正在讲述着一个时代工人阶级有力量、有觉悟、有温度的感人故事。
1960年3月25日,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日夜兼程来到大庆。同年4月2日,从玉门运来的钻机抵达萨尔图火车站,得知这个消息,王进喜和全队职工不等天亮就迫不及待地赶往火车站。他们赶到之后却遇上了卸车的难题:火车上是一车皮一车皮的几十吨重的钢铁大件,现场一没吊车、二没拖拉机,有的只是车下30几个西北汉子,怎么卸车,怎么搬运,怎么安装呢?欣喜若狂之余,他们竟一筹莫展起来。
就在此时,王进喜突然问在朝鲜打过仗的支书孙永臣:“我没有打过仗,你说若是在战场上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是上还是退?是打还是坐下来等?”孙永臣说:“只能进,不能退;只能上,不能等,就是豁出命来也要上!”
听后,王进喜一拍大腿,霍地站了起来,坚定地对大家说:“咱们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卸下来,运到井场上去。没有吊车,我们37个人就是37部吊车,汽车不够,我们有手有脚,蚂蚁搬山也要搬。我们就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卸车搬运安装,早开钻。大家看看行不行?”
王进喜说完,甩掉老羊皮袄,在地上抄起一根撬杠,大喊一声“跟我上”,就跳上了槽子车,大家也随手抄起工具一拥而上。大绳、撬杠、铁管、方木圆木、扁担,凡是能撬能抬能扛的东西在他们手中都变成了实用的工具。他们先把钻机化整为零,一件件从火车上卸下来;再把大部件装在能滚动的铁管和圆木上,借力向前滚动。
一心想着早日装好钻机的王进喜似乎忘记了身体的疲劳,一会儿在前面拉,一会儿在后边撬,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往马家窑的井位上拉。他的肩膀很快就被撬杠压肿了,两只胳膊被钢丝绳扎出一圈圈血痕,双手也被绳索和撬杠勒出一道道血口子,但他仍喊着雄壮的号子坚持着。许多人都脱掉了棉袄,只穿一件衬衣,大家脸上、身上全是汗水,热气腾腾。北方的四月,春寒料峭,北风依旧凛冽,石油工人们的干劲却像是在寒冷天气中生起了一堆篝火,经久不灭。
经过4月2日早上7点到3日凌晨不间断的奋战,全队职工终将60多吨重的钻井设备全部运到萨55井井场。
如今的贝乌—40型钻机的绞车已经停止了转动,仿佛永久封存了记忆一般。然而,通过这部一动不动的绞车,我们却听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实现工业化的机器轰鸣响动,看到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全体中华儿女投身祖国建设的拼搏跃动,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时代脉动。
铁人王进喜是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实干家,其最基础的来源是不断地学习,铁人的学习精神永不过时。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认识与理解,作为项目负责人要以铁人精神为项目建设发展提供动力源。
桐梓乡村公路项目于2016年2月26日开工,共建设346条乡村道路,共计1506公里,三年磨一路有效解决了贫困村屯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改变了贫困山区交通落后的面貌。如今的桐梓,纵横交错的乡村公路在梯田、新民居的映衬下,形成一道道独特的秀美风景。在乡村公路建成后,各乡镇相继推出乡村旅游点、重要产业区串珠成链,为乡村带去了人气、财气,形成了“一路通、百业兴”的发展景象。
现在项目正在收尾阶段,项目部坚持以安全生产为首,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各路段后期维修维护工作,安装波形护栏和警示标识标牌,保障居民群众安全顺利出行。同时项目部全力加快收方进度,加大确权力度,加强决算进度,加速解决历史遗留难题,目前正在有序开展各项工作,为分公司稳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